主页 > 科技 >

科技赋能无障“爱”,中智卫安服务北京冬残奥会

时间:2022-03-12

来源:互联网作者:编辑点击:

3月9日,北京冬残奥会迎来第5个比赛日,在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组)比赛中,中国选手杨洪琼夺得金牌,李盼盼获得铜牌。这一天,中国队在短短二十分钟内连夺两枚冬残奥会金牌,金牌数也突破10枚大关。在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背后,冬残奥会上的科技细节与人文关怀,也成了关注的焦点。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从筹办之初,北京冬残奥会和冬奥会坚持在设施建设上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旨在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优质、无障碍、可达性好的环境。

国产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冬残奥火炬传递

“点燃火种后特别激动,激动得晚上都没睡着觉。” 负责点燃火种台的代表之一邹海鹏告诉媒体。

邹海鹏曾因高空坠落导致高位截瘫,双下肢失去行走功能。但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他迈开双腿,一步一步实现了直立行走传递火炬的梦想。

这次的北京冬残奥会上,两款中国研发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首次亮相。负责研发的北航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外骨骼实验室主任帅梅研究员提到,作为助行设备,这两款外骨骼机器人依托多关节协调控制中心,可以感知到人行走快慢等主观意愿,包括上下楼梯、上下坡等复杂动作,自动调整适应,提供机器人的辅助。AI外骨骼机器人还可以增强肌肉的剩余力量,激活患者的潜力。

轮椅爆胎不用怕 暖心设计细节拉满

在为奥运健儿加油鼓劲的同时,有些热心网友也不免担忧:比赛期间,运动员轮椅爆胎怎么办?

不用担心!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来自12个国家的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守3个冬残奥村和5个竞赛场馆,在专属维修中心全天候提供日常设备维修服务,确保运动员全情投入比赛。

冬残奥会上,运动员不仅会用到轮椅、假肢、矫形器等生活辅助用具,还会用到冰橇、坐式滑雪器等运动器具。这些运动器具因碰撞而损坏的概率较大,但维修中心通通能修!

此前,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主媒体中心的机器人餐厅就成为“打卡热点”,“天降美食”引得各国媒体竞相关注;冬残奥会期间,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与生活的融合更紧密。

针对视障运动员,可实现语音报餐与点餐;在部分场馆,还专设了“假肢维修间”,充分尊重运动员的隐私;北京赛区主媒体中心的手部消毒机,一高一矮的设计凸显人文关怀。

100多台智能机器人服务“总动员”

在冬奥村、冬奥签约酒店、定点医院以及4个冬奥场馆集聚区,设有8个服务型智能机器人集中示范展示区,智能导览、移动售货、安防巡检、配送服务、清洁清扫等多类型100多台机器人继出色完成冬奥服务任务后,继续为冬残奥会提供智能服务。

冬残奥会期间,在阪泉服务区(延庆冬奥村入口)防疫高风险管控通道、部分指定战略合作酒店等场所出入口,有来自深圳十大机器人企业之一中智卫安的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24小时“站岗把守”,通过多种科技手段,为精准、高效防疫提供了强大助力。

“我们的机器人通过自研高精度红外人脸测温算法,快速准确筛查经过人员体温。”中智卫安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机器人无人值守筛查,可实现近距离零接触、0.5秒快速测量体温。一旦测量到人体温度超过设定值,或发现来往人员不戴口罩,机器人会立即提醒,并自动备份相关数据。这不仅减轻工作压力,更降低由此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提高通行效率。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以来,越来越多的硬核“黑科技”助力盛会,搭建残健融合的桥梁。

“无障碍环境既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社会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介绍。

以赛事筹办为契机,推动科技赋能有爱无“碍”,建设更平等、便捷、高效的生活环境,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文章 更多>>